文 | 小鴻兒媽媽(此文為原創 ,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,歡迎個人轉發分享)父母的哪些行為會「打擊」到孩子的積極性?——家長往往在不經意間,傷害了孩子。為什麼父母經常「打擊」自己的孩子?——打擊孩子,您是出於什麼心理?經常「打擊」孩子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?——給孩子帶來的這些傷害,您是否有注意到?拒絕「打擊教育」,家長應該怎麼做?——教育孩子,不僅僅是「打擊教育」。
「過度的謙虛就是驕傲」,許多家長都沒有認識到這句話的嚴重性。不少父母覺得孩子不能太誇,驕傲了可怎麼辦,於是每次孩子開心的拿著成績單給爸爸媽媽看的時候,收到的永遠都是「這點成績就驕傲了,比你厲害的人多了去了。」孩子的自信心在被一點點的吞噬。
電視劇《九千米愛情》中,男主角楚飛就是一個不被爸爸誇獎的孩子。父親是第一代飛行員,楚飛以父親為榜樣,當他千辛萬苦考上航校時,把錄取通知書遞在父親的眼前,父親卻說:「考這個是別人可以做到的,他人做不到的才是優秀,你還是需要努力。」
每一次父親都忽視了自己的成績和努力,以至於他拚命地想要做的更好,讓爸爸看到自己,雖然最後夢想成真,可是多少歡樂的歲月被訓練代替了。
孩子的任何一點成績都值得被稱讚,因為這是他們努力的結果,沒有誇獎的孩子人生不會完整,謙虛和驕傲的尺度,應該重新被衡量。
一、父母的哪些行為會「打擊」到孩子的積極性與其他孩子的比較。別的孩子學了什麼興趣課,學的成績怎麼樣,考了多少的證書等,都成為父母口中討論的內容,經常把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相比較,孩子的積極性怎能不受到打擊?
「你不行」,來自父母的否定。學者表明,兒童的對自我的認知一部分來源於自身,另一部分取決於家長的態度。也就是說,我們怎麼看孩子的,就會影響孩子如何看自己。經常被家長否定,無疑會影響到他們對自我的肯定,一句「你不行」換來的是孩子自卑的心理。
父母與其他孩子之間相互謙虛時的無意識貶低。孩子覺得父母沒有看到自己的價值,是他們的積極性被打擊的重要原因。比如孩子明明得了第一名,而且這個第一名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,那麼父母在討論的時候把這些努力一筆帶過,裝作很輕鬆的樣子,會讓他們覺得,自己的努力是白費了,自然就沒有了積極性。
對孩子「貼標籤」。「熊孩子」、「不會讀書」,類似消極的標籤,會讓孩子無形中向這些消極的方面發展,標籤給了孩子人物的設定,也把積極性給設置成了固定值。
父母這些行為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,你還在做嗎?
二、為什麼父母經常「打擊」自己的孩子?美其名曰「挫折」教育。所謂的挫折教育並不代表著,家長就要一味的否定孩子,用悲觀來對待自己的態度是不可取的,孩子的積極性不應該成為挫折教育的飼料,打擊自信心。
怕孩子驕傲。害怕孩子因為一點成績而驕傲,是所有父母「打擊」孩子的首要原因。恃寵而驕在這方面被家長隔離得很徹底。
中國式家長的威嚴。表哥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,因為大男子主義等思想的影響,他覺得對孩子的誇獎應該由母親來完成,父親就要有自己的姿態,「嚴師出高徒」是他一直信奉的理念。殊不知,孩子的成長是離不開父母雙方的認同的。
讓孩子明白「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」的道理,負重前行。「哪有什麼歲月靜好,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」,有人覺得吃苦教育是孩子最好的成長方式,而負重前行的理念,也讓父母們不再輕易對孩子說出讚許的話。
父母的表揚讓孩子有存在感和獲得感,我們窮盡一生,尋找的正是這份存在感不是嗎?
三、經常「打擊」孩子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?有一次一個孩子在和家長吵架的時候,對媽媽說了這樣一句話:「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見,永遠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是最好的,那你生我做什麼?讓別人做你的孩子不就好了?」
孩子的話過激,不禮貌,不懂父母的辛苦付出,幼稚不懂事……但是家長有沒有發現,這樣的對話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?
家長經常說別人家的孩子多好,多努力,卻忘記了鼓勵自家孩子的辛苦付出,所以孩子們這樣的想法和質問並不是沒有道理的,父母經常打擊孩子,除了這樣放肆的言語、想法,還會造成這些影響。
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消失。學生都是需要鼓勵的,我們能很清楚的感受到,當孩子在課堂上回答出了一個問題,那麼他這一整節課都會聽的非常認真。這就是自我肯定和他人的認可給予孩子的能量。相反,經常受打擊,在學習上的積極性肯定是會受到影響的。
自暴自棄,內心自卑。既然爸媽都覺得我不行,那麼我就不行到底好了。《左耳》中,歐豪飾演的人物角色,就有著這樣的心理,所有他不羈的行為之下,也暗含了內心的自卑,自暴自棄,乾脆把家長的標籤運用到底。
容易產生嫉妒心理。尤其是父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,很容易讓孩子們心裡不服氣,久而久之就會喜歡攀比、爭強好勝,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,有嫉妒的心理和情緒。
經常受打擊,在人格的形成過程中,也難免有缺陷,好的家庭教育不該是在斥責的氛圍之中的。
四、拒絕「打擊教育」,家長應該怎麼做?少打擊,多肯定。減少打擊的次數,多多肯定孩子,給予他們信心,拒絕「打擊教育」從我們看到孩子的優點開始,提升孩子的自信心。
鼓勵孩子試錯。讓孩子勇敢做出嘗試,不僅讓孩子變得有勇氣,而且也增強了孩子們的信心,犯錯並不可怕,相反,如何解決錯誤,面對自己的失敗,是非常重要的課程。
少比較,多寬容。張棟樑曾經說過一句話:我不和別人比,我只和我自己比。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也應該持有這樣的心態,少拿孩子和別人比較,寬容孩子不完美的地方,學會接納。
打擊教育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,對於人格的形成也有所阻礙。不能過度驕傲,但是謙虛也要有度,謙虛和驕傲的邊界如何,父母們該仔細衡量。
我是小鴻兒媽媽,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,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。
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,喜歡這篇文章,請分享給更多的人,別忘了點贊 + 轉發
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?看似鼓勵實則「打擊」孩子,家長你別不在意
文 | 小鴻兒媽媽(此文為原創 ,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,歡迎個人轉發分享)
父母的哪些行為會「打擊」到孩子的積極性?——家長往往在不經意間,傷害了孩子。為什麼父母經常「打擊」自己的孩子?——打擊孩子,您是出於什麼心理?經常「打擊」孩子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?——給孩子帶來的這些傷害,您是否有注意到?拒絕「打擊教育」,家長應該怎麼做?——教育孩子,不僅僅是「打擊教育」。
「過度的謙虛就是驕傲」,許多家長都沒有認識到這句話的嚴重性。不少父母覺得孩子不能太誇,驕傲了可怎麼辦,於是每次孩子開心的拿著成績單給爸爸媽媽看的時候,收到的永遠都是「這點成績就驕傲了,比你厲害的人多了去了。」孩子的自信心在被一點點的吞噬。
電視劇《九千米愛情》中,男主角楚飛就是一個不被爸爸誇獎的孩子。父親是第一代飛行員,楚飛以父親為榜樣,當他千辛萬苦考上航校時,把錄取通知書遞在父親的眼前,父親卻說:「考這個是別人可以做到的,他人做不到的才是優秀,你還是需要努力。」
每一次父親都忽視了自己的成績和努力,以至於他拚命地想要做的更好,讓爸爸看到自己,雖然最後夢想成真,可是多少歡樂的歲月被訓練代替了。
孩子的任何一點成績都值得被稱讚,因為這是他們努力的結果,沒有誇獎的孩子人生不會完整,謙虛和驕傲的尺度,應該重新被衡量。
一、父母的哪些行為會「打擊」到孩子的積極性
與其他孩子的比較。別的孩子學了什麼興趣課,學的成績怎麼樣,考了多少的證書等,都成為父母口中討論的內容,經常把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相比較,孩子的積極性怎能不受到打擊?
「你不行」,來自父母的否定。學者表明,兒童的對自我的認知一部分來源於自身,另一部分取決於家長的態度。也就是說,我們怎麼看孩子的,就會影響孩子如何看自己。經常被家長否定,無疑會影響到他們對自我的肯定,一句「你不行」換來的是孩子自卑的心理。
父母與其他孩子之間相互謙虛時的無意識貶低。孩子覺得父母沒有看到自己的價值,是他們的積極性被打擊的重要原因。比如孩子明明得了第一名,而且這個第一名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,那麼父母在討論的時候把這些努力一筆帶過,裝作很輕鬆的樣子,會讓他們覺得,自己的努力是白費了,自然就沒有了積極性。
對孩子「貼標籤」。「熊孩子」、「不會讀書」,類似消極的標籤,會讓孩子無形中向這些消極的方面發展,標籤給了孩子人物的設定,也把積極性給設置成了固定值。
父母這些行為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,你還在做嗎?
二、為什麼父母經常「打擊」自己的孩子?
美其名曰「挫折」教育。所謂的挫折教育並不代表著,家長就要一味的否定孩子,用悲觀來對待自己的態度是不可取的,孩子的積極性不應該成為挫折教育的飼料,打擊自信心。
怕孩子驕傲。害怕孩子因為一點成績而驕傲,是所有父母「打擊」孩子的首要原因。恃寵而驕在這方面被家長隔離得很徹底。
中國式家長的威嚴。表哥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,因為大男子主義等思想的影響,他覺得對孩子的誇獎應該由母親來完成,父親就要有自己的姿態,「嚴師出高徒」是他一直信奉的理念。殊不知,孩子的成長是離不開父母雙方的認同的。
讓孩子明白「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」的道理,負重前行。「哪有什麼歲月靜好,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」,有人覺得吃苦教育是孩子最好的成長方式,而負重前行的理念,也讓父母們不再輕易對孩子說出讚許的話。
父母的表揚讓孩子有存在感和獲得感,我們窮盡一生,尋找的正是這份存在感不是嗎?
三、經常「打擊」孩子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?
有一次一個孩子在和家長吵架的時候,對媽媽說了這樣一句話:「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見,永遠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是最好的,那你生我做什麼?讓別人做你的孩子不就好了?」
孩子的話過激,不禮貌,不懂父母的辛苦付出,幼稚不懂事……但是家長有沒有發現,這樣的對話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?
家長經常說別人家的孩子多好,多努力,卻忘記了鼓勵自家孩子的辛苦付出,所以孩子們這樣的想法和質問並不是沒有道理的,父母經常打擊孩子,除了這樣放肆的言語、想法,還會造成這些影響。
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消失。學生都是需要鼓勵的,我們能很清楚的感受到,當孩子在課堂上回答出了一個問題,那麼他這一整節課都會聽的非常認真。這就是自我肯定和他人的認可給予孩子的能量。相反,經常受打擊,在學習上的積極性肯定是會受到影響的。
自暴自棄,內心自卑。既然爸媽都覺得我不行,那麼我就不行到底好了。《左耳》中,歐豪飾演的人物角色,就有著這樣的心理,所有他不羈的行為之下,也暗含了內心的自卑,自暴自棄,乾脆把家長的標籤運用到底。
容易產生嫉妒心理。尤其是父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,很容易讓孩子們心裡不服氣,久而久之就會喜歡攀比、爭強好勝,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,有嫉妒的心理和情緒。
經常受打擊,在人格的形成過程中,也難免有缺陷,好的家庭教育不該是在斥責的氛圍之中的。
四、拒絕「打擊教育」,家長應該怎麼做?
少打擊,多肯定。減少打擊的次數,多多肯定孩子,給予他們信心,拒絕「打擊教育」從我們看到孩子的優點開始,提升孩子的自信心。
鼓勵孩子試錯。讓孩子勇敢做出嘗試,不僅讓孩子變得有勇氣,而且也增強了孩子們的信心,犯錯並不可怕,相反,如何解決錯誤,面對自己的失敗,是非常重要的課程。
少比較,多寬容。張棟樑曾經說過一句話:我不和別人比,我只和我自己比。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也應該持有這樣的心態,少拿孩子和別人比較,寬容孩子不完美的地方,學會接納。
打擊教育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,對於人格的形成也有所阻礙。不能過度驕傲,但是謙虛也要有度,謙虛和驕傲的邊界如何,父母們該仔細衡量。
我是小鴻兒媽媽,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,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。
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,喜歡這篇文章,請分享給更多的人,別忘了點贊 + 轉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