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哥專註發現古村落之美。敬請關注、轉發支持。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,侵權必究,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。
昨天的文章,胡哥給大家看了一樣稀罕東西,就是農耕生活的見證——。
許多人沒看完文章就發表評論,有的說,碾子不稀罕,農村多了去了。有的說是胡哥見識少,連個碾子也稀罕。
當然也有認真看完後說,這樣子的槽碾真沒見過,的確稀罕。有的說是,小時候見過,不知道叫啥,誇獎的話也不少。總之就是有彈有贊。
過去翻篇了,今天給大家再看個稀罕的。雖然胡哥以前的文章也有寫到。但是今天準備展開寫寫。這個稀罕物件就是——石礩(Zhi)。
石礩俗稱練功石,是古代社會為考取武舉科目必須練習的物件,按說不算稀罕,可是,胡哥走了七八十個傳統古村,一共才見到六次。所以值得一寫。
先從最近的一次見面開始。那是上個月在山西平順縣陽高鄉南庄村,在龍王廟裡見到了一對練功石。就是下圖中這個樣子。平順南庄村發現的練功石
根據村裡老人講述,這是他們村清代一位名叫關殿元的武舉人練功用過的。
關殿元年輕時勤學苦練武功,參加上黨地區武舉考試時,奪得舉人,並參加舊縣府議事。
這個說法語焉不詳,沒有關殿元的詳情,就連中舉人的年代場次都不清楚。只有這一對保存完好的練功石可以證明,關殿元的確曾經苦練武功。
眼前的這一對練功石青石質地,長方體,頂部附近四面鑿有石窩,正好可以將手指掏進去。
上個月胡哥還在山西沁縣唐村,也見到了一隻練功石,不過是砂石質地,在一戶人家的牆根下,無人識得。山西沁縣唐村發現的練功石
年初在山西沁源縣靈空山鎮下興居村同樣見到了一隻練功石,差一點被修繕老房子的工人師傅當做廢料扔掉。而那塊練功石的主人也是中過武舉的。
同樣也是因為中過武舉人,山西平順縣豆峪村劉日增也曾留下過練功石。
有武舉必有練功石,有練功石但未必一定出過武舉人,只能證明曾經努力過。但是,這普通的練功石卻是古代社會科舉制度的一個見證。山西平順豆峪村練功石,上面還刻有重量
現如今,一說科舉考試,首先想到的就是什麼秀才、舉人、狀元之類的。隨後就是和今天的高考類比。其實,大家都忽略了古代的科舉考試不止有文科舉,還有武科舉。武科舉的最高名次就是武狀元。
周星馳星爺的電影迷應該都還記得一部電影《武狀元蘇乞兒》吧?蘇乞兒這個功夫界的「廣東十虎」之一,在影視作品中的名氣要稍遜於黃飛鴻、方世玉。也就是這星爺這一部《武狀元蘇乞兒》,讓蘇乞兒這個形象深入人心。周星馳電影《武狀元蘇乞兒》劇照
武狀元蘇乞兒這個角色有很多名人大腕都演過,比如周潤發、成龍、黃日華、甄子丹、趙文卓等。但最出名的還是星爺飾演的。
扯回主題, 說說咱們的武科舉考試之專用練功石。這種石質練功石專用名稱叫做石礩,也叫石質子、掇石等,各地稱呼不同,意思一樣,像今天銀行點鈔員練習點鈔用的點鈔券,類比真鈔。
我們先說科舉制度,這是中國創造的一項人才選拔制度,肇始於隋代,成形於唐代,在宋代已經相當完備,一直到清末才取消。這項唯才是舉的選拔制度曾經深遠地影響了我國的社會和文化。山西沁源下興居村發現的練功石
此項制度的出現,也影響了周邊國家,比如、日本、韓國、越南等,英法德美等國也曾借鑒這項科舉制度,建立了自己的文官考試製度。
科舉考試起初僅有文科舉考試,到唐代,一代女帝王武則天開創了武科舉考試,面向全國選拔武舉,這是中國在軍事上選取武官的又一創舉。今天高考的體育特長生特招入學和武舉考試有一點點像。
清代以前的武舉考試相對於文科舉來說,不受重視,武舉制度也時斷時續,沒有制度也不成系統。
一直到了馬上得天下的清朝,游牧民族天然對騎射、武功較為重視,因此對武科舉的重視大大超過前代,制度也仿造為科舉設為童試、鄉試、會試、殿試四級。各級中榜者以此成為武秀才、武舉人、武進士、武狀元。
歷史上第一次武科舉考試是公元702年,由兵部支持,考試科目是舉重、騎射、步射、馬槍、摔跤等純粹武夫本行。
到了宋代,加考兵法,也就是軍事謀略,內容來自孫子兵法、吳起兵法等兵書。至於元代,因為要強化統治,防止漢人造反奪權,私藏武器都是重罪,更何況學習武藝?所以武科舉也隨之取消。
明代起初也沒有武舉考試,末期急需武官人才了,才開始重視起來然而卻是先考謀略,「先之以謀略,次之以武藝」,筆試不及格者,連下面的「武功」測試也沒機會參加。
當然,因為明代武官大都是世蔭承襲,或者軍功提拔,所以,武舉選拔僅是個補充。
只有到了清朝,武科舉才受到空前重視。制度日漸嚴密,錄取也相對公正,所以民間習武之風興盛一時。也因此,胡哥走訪山西古村落時,才能見到為數不少的練功石。
清以前的武科舉實物不多見了。清代常見的就是弓箭、刀、練功石了。前文提到的山西平順豆峪村的劉日增,就曾經留下過練功的長刀。只不過早已不在,僅剩練功石了。平順陽高鄉南庄村的武舉關殿元留下有弓箭。
清代武舉考試每一次考試分一二三場,有點像如今的考駕駛證。前兩場考技能,第三場考「策論武經」,就是軍事理論。
技能考的是膂力,不是臂力哦,是腰力臂力的結合。也是三項:拉弓、舞刀、掇石。每項各有三個等級:三號、二號和頭號。
這都是比力氣的,完成標準有嚴格規定,要求「弓必三次開滿,刀必前後胸舞花,掇石必去地一尺,上膝或上胸。」
掇石的三個等級為200斤、250斤、300斤。三項成績中,有兩項是三號,則只能下場回家。
掇石就是要求提起石礩,達到膝蓋和者腰部之間,再藉助腹力將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,叫做「獻印」,一次完成為合格。
清代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590多克,最輕的200斤石礩換算成今天的重量也有230多斤,所以,要想輕鬆提起,還得翻露底面難度非常大。
千百年來,古代中國士農工商的傳統等級觀念深入人心,階層的固化嚴重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。隋朝發端的科舉考試是寒門學子階層晉陞的唯一途徑。
山西平順、沁縣、沁源等地雖然偏遠,但依然受等級觀念的影響至深。耕讀傳家是最常見的家訓,耕種之餘苦讀書以求出人頭地是非常常見的情形。
相比於讀書人對文科舉趨之如騖的情形,武科舉則成為了另一種選擇,或者說是粗人笨夫的競技場。這是封建王朝網羅武備人才的重要制度,但也是普通百姓階層晉陞的一個台階。也正因為此,山西長治各縣區保存的這幾塊石礩才更加珍貴。
參考資料: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
《明代科舉圖鑑》,作者龔篤清,嶽麓書社2007年出版
《清代科舉考試述錄》,作者商衍鎏,三聯出版社1958年出版
關注胡哥,帶給你更多好看的文章。
從山西農村發現的練功石看歷代武科舉制度
胡哥專註發現古村落之美。敬請關注、轉發支持。
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,侵權必究,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。
昨天的文章,胡哥給大家看了一樣稀罕東西,就是農耕生活的見證——。
許多人沒看完文章就發表評論,有的說,碾子不稀罕,農村多了去了。有的說是胡哥見識少,連個碾子也稀罕。
當然也有認真看完後說,這樣子的槽碾真沒見過,的確稀罕。有的說是,小時候見過,不知道叫啥,誇獎的話也不少。總之就是有彈有贊。
過去翻篇了,今天給大家再看個稀罕的。雖然胡哥以前的文章也有寫到。但是今天準備展開寫寫。這個稀罕物件就是——石礩(Zhi)。
石礩俗稱練功石,是古代社會為考取武舉科目必須練習的物件,按說不算稀罕,可是,胡哥走了七八十個傳統古村,一共才見到六次。所以值得一寫。
先從最近的一次見面開始。那是上個月在山西平順縣陽高鄉南庄村,在龍王廟裡見到了一對練功石。就是下圖中這個樣子。
平順南庄村發現的練功石
根據村裡老人講述,這是他們村清代一位名叫關殿元的武舉人練功用過的。
關殿元年輕時勤學苦練武功,參加上黨地區武舉考試時,奪得舉人,並參加舊縣府議事。
這個說法語焉不詳,沒有關殿元的詳情,就連中舉人的年代場次都不清楚。只有這一對保存完好的練功石可以證明,關殿元的確曾經苦練武功。
眼前的這一對練功石青石質地,長方體,頂部附近四面鑿有石窩,正好可以將手指掏進去。
上個月胡哥還在山西沁縣唐村,也見到了一隻練功石,不過是砂石質地,在一戶人家的牆根下,無人識得。
山西沁縣唐村發現的練功石
年初在山西沁源縣靈空山鎮下興居村同樣見到了一隻練功石,差一點被修繕老房子的工人師傅當做廢料扔掉。而那塊練功石的主人也是中過武舉的。
同樣也是因為中過武舉人,山西平順縣豆峪村劉日增也曾留下過練功石。
有武舉必有練功石,有練功石但未必一定出過武舉人,只能證明曾經努力過。但是,這普通的練功石卻是古代社會科舉制度的一個見證。
山西平順豆峪村練功石,上面還刻有重量
現如今,一說科舉考試,首先想到的就是什麼秀才、舉人、狀元之類的。隨後就是和今天的高考類比。其實,大家都忽略了古代的科舉考試不止有文科舉,還有武科舉。武科舉的最高名次就是武狀元。
周星馳星爺的電影迷應該都還記得一部電影《武狀元蘇乞兒》吧?蘇乞兒這個功夫界的「廣東十虎」之一,在影視作品中的名氣要稍遜於黃飛鴻、方世玉。也就是這星爺這一部《武狀元蘇乞兒》,讓蘇乞兒這個形象深入人心。
周星馳電影《武狀元蘇乞兒》劇照
武狀元蘇乞兒這個角色有很多名人大腕都演過,比如周潤發、成龍、黃日華、甄子丹、趙文卓等。但最出名的還是星爺飾演的。
扯回主題, 說說咱們的武科舉考試之專用練功石。這種石質練功石專用名稱叫做石礩,也叫石質子、掇石等,各地稱呼不同,意思一樣,像今天銀行點鈔員練習點鈔用的點鈔券,類比真鈔。
我們先說科舉制度,這是中國創造的一項人才選拔制度,肇始於隋代,成形於唐代,在宋代已經相當完備,一直到清末才取消。這項唯才是舉的選拔制度曾經深遠地影響了我國的社會和文化。
山西沁源下興居村發現的練功石
此項制度的出現,也影響了周邊國家,比如、日本、韓國、越南等,英法德美等國也曾借鑒這項科舉制度,建立了自己的文官考試製度。
科舉考試起初僅有文科舉考試,到唐代,一代女帝王武則天開創了武科舉考試,面向全國選拔武舉,這是中國在軍事上選取武官的又一創舉。今天高考的體育特長生特招入學和武舉考試有一點點像。
清代以前的武舉考試相對於文科舉來說,不受重視,武舉制度也時斷時續,沒有制度也不成系統。
一直到了馬上得天下的清朝,游牧民族天然對騎射、武功較為重視,因此對武科舉的重視大大超過前代,制度也仿造為科舉設為童試、鄉試、會試、殿試四級。各級中榜者以此成為武秀才、武舉人、武進士、武狀元。
歷史上第一次武科舉考試是公元702年,由兵部支持,考試科目是舉重、騎射、步射、馬槍、摔跤等純粹武夫本行。
到了宋代,加考兵法,也就是軍事謀略,內容來自孫子兵法、吳起兵法等兵書。至於元代,因為要強化統治,防止漢人造反奪權,私藏武器都是重罪,更何況學習武藝?所以武科舉也隨之取消。
明代起初也沒有武舉考試,末期急需武官人才了,才開始重視起來然而卻是先考謀略,「先之以謀略,次之以武藝」,筆試不及格者,連下面的「武功」測試也沒機會參加。
當然,因為明代武官大都是世蔭承襲,或者軍功提拔,所以,武舉選拔僅是個補充。
只有到了清朝,武科舉才受到空前重視。制度日漸嚴密,錄取也相對公正,所以民間習武之風興盛一時。也因此,胡哥走訪山西古村落時,才能見到為數不少的練功石。
清以前的武科舉實物不多見了。清代常見的就是弓箭、刀、練功石了。前文提到的山西平順豆峪村的劉日增,就曾經留下過練功的長刀。只不過早已不在,僅剩練功石了。平順陽高鄉南庄村的武舉關殿元留下有弓箭。
清代武舉考試每一次考試分一二三場,有點像如今的考駕駛證。前兩場考技能,第三場考「策論武經」,就是軍事理論。
技能考的是膂力,不是臂力哦,是腰力臂力的結合。也是三項:拉弓、舞刀、掇石。每項各有三個等級:三號、二號和頭號。
這都是比力氣的,完成標準有嚴格規定,要求「弓必三次開滿,刀必前後胸舞花,掇石必去地一尺,上膝或上胸。」
掇石的三個等級為200斤、250斤、300斤。三項成績中,有兩項是三號,則只能下場回家。
掇石就是要求提起石礩,達到膝蓋和者腰部之間,再藉助腹力將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,叫做「獻印」,一次完成為合格。
清代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590多克,最輕的200斤石礩換算成今天的重量也有230多斤,所以,要想輕鬆提起,還得翻露底面難度非常大。
千百年來,古代中國士農工商的傳統等級觀念深入人心,階層的固化嚴重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。隋朝發端的科舉考試是寒門學子階層晉陞的唯一途徑。
山西平順、沁縣、沁源等地雖然偏遠,但依然受等級觀念的影響至深。耕讀傳家是最常見的家訓,耕種之餘苦讀書以求出人頭地是非常常見的情形。
相比於讀書人對文科舉趨之如騖的情形,武科舉則成為了另一種選擇,或者說是粗人笨夫的競技場。這是封建王朝網羅武備人才的重要制度,但也是普通百姓階層晉陞的一個台階。也正因為此,山西長治各縣區保存的這幾塊石礩才更加珍貴。
參考資料: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
《明代科舉圖鑑》,作者龔篤清,嶽麓書社2007年出版
《清代科舉考試述錄》,作者商衍鎏,三聯出版社1958年出版
關注胡哥,帶給你更多好看的文章。